华体会手机版专注于生产单板烘干机,涂胶机,四边锯

全国服务热线

400-839-8077

 华体会手机版 

首页 > 华体会手机版

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协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

2024-03-17作者: 华体会手机版

  “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近日正式对外发布,这100个典型案例是在多轮严格慎重的专家评审基础上,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全国分批征集的“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党建德育等主题的近1200个案例中遴选得出。案例主要呈现出直面新时代基础教育痛点、聚焦根本任务与关键要求、注重区域教育顶层设计等方面的特点。

  按照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主题,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分为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减负提质与数字化战略等五大类。100个案例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将陆续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今天,继续来看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主题的8个案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各地城区学校随迁子女就读人数不断增多,加上放开二胎以后出生的孩子迎来入学高峰,孩子们中午的接送、吃饭、午休等问题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烦心事。为逐渐增强教育服务能力,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在全省城区小学实施“放心午餐”工程的指导意见》;2022年起,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城区小学生‘放心午餐’食品安全保障工程”列为民生实事;2023年省政府继续将“城区小学生‘放心午餐’实现全覆盖”列为民生实事。山西省教育厅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切实让山西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全省2023年实施“放心午餐”工程的284所城区小学全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并配套实施食品安全保障工程,受益学生人数达到14万以上。

  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在前期摸底调研、充分摸清需求的基础上,联合印发《城区小学生“放心午餐”工程全覆盖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学校和施工图,制定食堂建设和供餐、企业供餐、午休室建设有关标准。成立由省教育厅和相关厅局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指导各市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县、逐校压实责任,确保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全省城区有需求的小学“放心午餐”基本实现全覆盖。

  省财政厅联合省教育厅下达“放心午餐”工程全覆盖项目专项补助1.89亿元,依据有需求的学生数,按1000元/床位的标准给予补助;对自建食堂的学校,按每个食堂40万元的标准给予建设补助;下达省级财政专项补助1242万元,全面支持食堂供餐学校实施食品安全保障工程。除省级专项补助经费外,相关市、县(市、区)政府积极落实经费保障,统筹安排配套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格外的重视,亲自安排部署、制定调研方案并参与实地调研。厅主要领导召集各市教育局局长座谈,了解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推进举措。分管领导赴各地开展十余次实地调研,及时掌握进展,对“放心午餐”工程学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学生需求不稳、场地条件受限、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与各市会商解决,督促各市切实加快项目进度。5月29日,《山西日报》头版对省教育厅开展“放心午餐”专题调研进行了报道。

  建立责任处室半月调度、分管厅领导每月调度、厅主要领导每季调度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指导,及时解决明显问题。省政府将民生实事纳入13710督办事项,每月进行专项督办,每月通报各市进展,适时对进度靠后的市、县进行约谈和重点督办,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从实施效果看,我省“放心午餐”工程赢得了家长们一致好评。寿阳县城西小学校长说“以前,学校食堂最多只能容纳300多名学生同时就餐。实施‘放心午餐’工程后,我们为满足学生午餐需求,把二楼文体中心改造成了餐厅,解决了700多名学生中午就餐难题……学校在打造安全食堂、营养食堂和平价食堂上齐发力,努力给学生提供安全、营养、实惠的放心午餐。”该校一位家长说,“以前,中午为了接孩子回家吃饭,上午10点就开始在家给孩子准备午餐,11点半就要到达学校门口接孩子。这不但给家长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也极度影响家长们的工作。现在孩子中午可以在学校吃一顿饭,学校还提供托管服务,这样一些问题便迎刃而解,家长们也没了后顾之忧。”

  “1公里以内建议步行;3公里以内建议骑行(12周岁以下学生禁止骑自行车上学);5公里以内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是康巴什教体局发起的“135”绿色出行倡议,号召广大师生和家长积极践行绿色出行方式,以此改善学校周边道路交互与通行秩序,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为学生上下学安全保驾护航。在落实校园安全工作方面,类似这样的特色创新举措还有很多。

  近年来,康巴什区教体局按照“精细管理,筑牢防线,守住底线,共建平安校园”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三张网”“三化管理”“四项建设”“五项教育”“多措并举”的“3+3+4+5+n”的工作模式,探索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全区教体系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让莘莘学子安心在校、安全成长。

  (一)压实“管”的机制,筑牢“责任网”。在区教体局层面,明确岗位责任分工,在三管三必须的原则上,实施领导联校和干部包校的安全工作机制,制定监管责任清单,逐层分解安全责任,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压实校园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在学校层面,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各学校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把校园安全工作逐一分解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岗位,实现安全责任全覆盖、无缝隙。落实问责问效机制,在落实“一岗双责”的基础上,坚持“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追究到底”的原则,实施日常评估与学期督导考核结合,安全考核结果与学校考核挂钩措施,从而构建点面结合,全员参与,整体联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二)加强“隐”的整改,密织“排查网”。以班级、值周人员、分管人员、领导小组四条排查线索为重点,建立完整日排查、周排查、月排查整治台账,落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采用定期排查和随机排查相结合,重点时段排查和重点部位排查相结合,安全排查和日常考核相挂钩的责任考评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校安全排查网。

  (三)强化“防”的建设,夯实“基础网”。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实现了安保人员专职化,防暴器材配备标准化,安全防范技术化。通过设置“四位一体”的护学岗、微型消防站,门口减速带、警示牌及防撞墩,安装一键报警系统,重点部位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等手段,以此构建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一)安全体系网格化。康巴什区教体局建立“局领导联片、机关干部包校,教师包学生”的三级安全管理责任网,将日常校内安全监督管理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每一次活动、每一时间段,每一片责任区,使学校的安全管理形成网格化,从而构筑起从上到下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防护网。

  (二)安防系统智慧化。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建成“全区校园安防视频联网系统”,实现了“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非现场监管。目前系统学校接入率100%,共接入视频6630路,视频在线%。全力推进校园安全防控平台建设,利用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发现-上报-整改-验证”的过程实施闭环管理。目前康巴什区37所中小学、幼儿园均已实现管理平台全覆盖,并设置巡检员2335人、巡检点3956个,累计巡检378917余次,从而形成条块结合、立体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舌尖安全透明化。康巴什区教体系统逐步加强食品安全“四化建设”,即主体责任具体化、食品检查可视化、食品管理常态化、食品操作规范化。使用“云上康巴什”软件大力推进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在食堂操作间、粗加工间、面点间、洗消间安装网络视频,保证监管部门和公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显示设备对食品加工进行相对有效智慧监督。目前,康巴什区29家学校食堂,均已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100%覆盖,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四)监督管理机制清单化。在校园安全日常管理中,推行“三单三函”安全管理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三单”即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安全责任清单、问题隐患清单。“三函”即安全风险预警函、重点工作提醒函、明显问题督办函。“三单三函”使安全日常工作任务更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监管更精准。学校充分的利用“查安康”APP,应用“五定防伪拍照技术”实时拍照上传统计数据,形成每日自查清单,打造学校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闭环。目前,辖区所有供餐学校全部入驻风控平台,累计完成自查52852次、自查风险点35704次,同时,教体局采取“智慧监管周巡察+实地检查月”通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一)“五项教育”打好“预防针”。把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坚持活动中育人。一是利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对学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开齐开足学校安全课程,让学生获得系统的法治安全知识。三是落实学校安全教育“1·5·30”要求(每节课后1分钟安全教育、每天、每周放学5分钟安全教育、每个节假日30分钟安全教育)。四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校外安全和法治教育基地,规范应急演练,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五是大力推进开展校园主题疏散演练活动,逐步加强了师生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常识教育,增强了师生防范意识和应急机制。

  (二)“校园有法”当好“护苗人”。康巴什区教体系统多次组织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反校园欺凌主题活动。通过“法官妈妈进校园”“模拟法庭”等主题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联防联控筑牢“大生态”。康巴什区教体系统注重加强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联动,并多次联合市场、卫健、公安、消防、交管、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校园安全联合大检查及校园旁边的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客观分析研判我区各学校有几率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同时明确整改要求及办法,不断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育人生态环境。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更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抓手。习多次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部等13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为我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供了遵循。潍坊市自2002年启动“亲子共成长”工程,历经20余年探索,逐步建立起“党政主导、专业引领、课程推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市域一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突出党政主导,市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局牵头,成立30个部门组成的“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落实学校主责,所有中小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程,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激发家社主动,成立潍坊市中小学家长联合会,设立1111名社区教育协调员、3066名学校家庭教育总协调员,建设3277个教育惠民一码通、1599个校门口家长驿站,线上线下、城市乡村、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专家团队引领,建立300人的家庭教育专家资源库。专门机构支撑,与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机制创新、课程研发、师资培训、评价诊断等改革探索。专业队伍推动,组建涵盖专家、名师、骨干教师、志愿者4个层面10支20万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团队,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课程化,率先提出“一年四次八课时”的家长课时标准,实施家庭教育“五步教学法”,开发普及、选修、专题、线类家长课程,研发家庭教育课程读物《牵手两代》。大力推进标准化,先后制定《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标准》《潍坊市家长课程标准》等14项标准。大力推进数智化,建成一站式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幸福路”APP,上线余节课程,实现“校内校外、线个全覆盖。

  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开展8届1065场“家庭教育乡村行”巡回报告会,每年组织城市“父母大讲堂”公益讲座200余期,把家长会开到乡村大院和居民社区。开展“共成长”评选活动,联合妇联、文明办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爱家”“书香之家”“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等特色活动,每年参与学生、家长超80万人次。开展“协同发力”创建活动,联合实施“校家社共育双百”工程,创建百处“镇街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中心”和百处“亲子共成长实践基地”。

  健全党政督导评价,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纳入市对县教育履职评价重要内容,配套建立督导评价、家长满意度调查、示范引领等系列制度。强化学校诊断评价,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纳入市政府教学成果奖、立德树人标兵、优质课等重大奖项评选范围,建立评价模型。优化对家长和社会激励评价,每年联合文明办、妇联等部门开展“最美家庭”和“潍坊好家长”评选,弘扬新时代“十万人家尽读书”良好风气。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深刻改变了百万家长教育观念,有力推动了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塑造了区域优良育人生态。一是实现了“轻负优质”,在山东省三次学生课业负担调查中,潍坊学生课业负担最轻;全省22项“双减”监测指标中,潍坊17项全省第一;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潍坊样态”。二是促进了教育综合改革,有力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中考改革、督导改革、评价改革等稳步实施。三是支撑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上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对孩子学习成绩关注度10年内从70.20%降至35.60%,对孩子身心健康关注度从11.28%升至36.96%。四是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的优良教育生态影响下,教育越办越好,家庭、社会也在发生许多积极的变化,学习的氛围更浓厚了、文明程度更高了、社会关系更和谐了。

  近年来,初中生厌学、网络成瘾、校园欺凌等造成的极端事件屡见不鲜,班级就如学生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可以敏锐而准确地感知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危机征兆,为了有效预防、及早发现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生命安全保障,宜都市杨守敬初级中学长时间坚持班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育人效果。

  学校整合心理辅导室、政教、教务各部门校本资源,以校本研修的方式,坚持面向全体,预防为主,个辅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通过心育校本模式课题研究、实践总结出校园心防“136模式”(即“一个目标,三层序列,六‘心’工程”)。一个目标:建设好每一个班级的心理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提高学生心理韧性,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为学生生命安全筑牢第一道心理防线。三层序列:学校顶层设计,学校心理辅导室专业支持,班主任主导实践,分层推进,逐步实施,有序建立班级心防体系。六“心”工程:从专业引领、心育宣教、朋辈互助、家校协作、班级特辅、危机干预六个方面开展一系列具体心育工作,做好班级心防体系建设,完善校园心防工程。

  (一)专业引领“慧心”工程:“学·研·践”结合,提高教师育人智慧。学理论建支撑。每学期通过国培、校本培训、典型个案交流分享等方式来进行教师培训,做好班级心育专业引领,做好全员心育。课题研究夯牢专业基础。2017年至今,从始至终坚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开展课题研究(多个课题均已结题),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的心育模式,为建立班级心防体系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菜单支持,践行班级心育。心理辅导室提供了心理班会和教师理论学习主题参考菜单,并为班级心育活动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和协作工作。

  (二)心育宣教“润心”工程:坚持心育知识普及,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校园心育文化氛围。长时间坚持每月一份普及心育知识的宣传月报。从2017年2月至今,心理辅导室已持续主办57期《心语阳光月报》。每学期一次心理活动周活动;一次心育主题国旗下讲话;一次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至少一次心理班会;至少一次全校或者分年级心育知识讲座。每学年更新一次班级文化栏,做好班级信息栏、艺术角、心语阳光角、中队角布置。

  (三)生生互助“知心”工程:朋辈互助,启动班级学生心理支持力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力量:班级心理委员。每班一名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室每月组织一次心理委员工作例会并进行心育知识、助人技巧等主题学习交流。心理委员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干预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求助;记载班级心理不正常的情况,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培养班级心育领航团队:班干部团队。每一个新建班级在第一学年不定期开展班干部成长性团体辅导,完成六大班干部团队建设主题培训,建立互助成长型班干部团队,促进安全、温暖的生生关系的形成。关注全体学生心理成长的班团队建设:心理班会。心理辅导室和学校德育团队共同研讨提炼了14个心理班会参考主题,根据实际的需求开展心理班会活动,解决班级建设共性问题,提高了全体学生心理韧性。

  (四)家校协作“同心”工程:做好家长心育引导,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家校协同育人关系。线下交流常规化:每学期至少两次集中家长会,以讲座、团辅等方式开展家长课堂;班主任日常个别家校交流每周不少于两次。线上交流规范化:校长、年级分管校领导、年级组长进班级家校群内监管,保证了舆情安全、积极,正能量。班科教师推送家庭教育等知识、展示交流学生在校情况、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增进家校了解。问题式主题释疑:梳理家长关注的16个焦点问题,如“如何从学生情绪变化中发现校园欺凌?怎么样才能做好青春期亲子有效沟通?”等,为家长释疑解惑,增强家校合力。

  (五)班级特辅“暖心”工程:班级特殊学生(留守、单亲等)帮辅活动常规化,给予特殊学生心理关爱和温暖。班主任个别辅导学生每周不少于两次;科任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每月至少一次共进午餐(晚餐),每月至少谈心两次;团支部组织一月一次留守儿童集体生日;寒暑假班科教师每人家访不少于两人;寒假贫困生走访慰问至少一班一人次。

  (六)危机干预“安心”工程:心理异常学生个辅三步走,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安全、安心。第一步,成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政教、班主任等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第二步,心理辅导室每年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筛查,反馈信息到班级。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从学生家庭背景、日常生活等方面全方面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再次心理筛查对象。第三步,经过两次心理筛查确定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由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配合跟踪辅导,及时干预,预防极端行为。

  “136模式”班级心防体系从教育第一线完善了学校心防工程,成为了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实后盾。班级心防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员育人,特别是提高了班主任心育能力,让学生求助有方法,倾诉有途径,受挫有支持,充分的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化解了多起心理危机事件。

  学生主动求助,老师及时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避免师生等人际冲突,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家校关系,让老师成为学生遇到危机时让人信服可以求助的重要他人,及时干预,化解心理危机。安全、温暖的班级心理支持系统,杜绝校园霸凌,保障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以环境育人,助力引导、转化学生不良行为,促进特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长沙市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校社协同发力,逐渐完备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全方位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以“课程+活动”的方式,各学校落实每两周1课时心理活动课+每月1课时心理班会课+每学年2次主题活动,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景,沉浸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连续14年举办长沙市“心理健康月”“灿烂六月天—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活动,每年服务考生10万余人。连续5年举办原创校园心理剧大赛,2023年征集400多个原创心理剧。年年开展治愈系心理漫画比赛,每年收到学生作品20余万份。二是强化家庭教育主体作用。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每一课学生学习主题都配套设置“爸爸和妈妈要知道的”和“亲子时光”栏目,让家长系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亲子共读成长,实现家校共育。持续多年开展“阳光温暖千万家—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每年服务全市百余社区,听众已达百万。宁乡市“父母云课堂”开设3年,线公益云课堂”项目(每周六晚八点线万人次。三是强化全社会育人合力作用。市政府建立了教育、公安、财政、人社、卫健、宣传等多部门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逐步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建议》(长办发〔2021〕1号),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构建“政、校、企、研、医、家”六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关爱网络,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面,市教育局与芒果TV共同录制播出《成长不烦恼》心理健康专题节目,2023年第三季全省收看人数达到110万。与金鹰955电台、91.8交通频道推出面向小、初、高、中高考学生及家长的音视频节目,长沙县与102.2电台联合推出早八点“小小世界大不同”栏目,开设家庭教育有声课堂近百期。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长沙心育”2023年浏览量达10万余人次。

  一是完善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全市所有学校每学年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将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评价等作为心理普查建档的重要内容,建立“一生一策”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实行档随人走。班主任、心理教师对学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及时来更新。建立了“个人-班级(宿舍)-年级-学校”的心理健康四级预警体系,关注全体学生心理动态,对不正常的情况早识别、早报告、早预防。二是引导家长关注和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状态。长沙市全方面实施家访行动,所有学校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实地家访1次,对贫困、留守、单亲、休学等重点学生定期随访,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和潜在危机,实现家校信息互通,因人施策。学校在特殊节点如开学季、考试季等向家长发布关注孩子情绪状态的温馨提示。所有学校均向家长公布学校辅导室和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咨询电话,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异常状态时,家长能够主动求助。对在心理普查中监测到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商议干预方案,防范危机发生。三是广泛宣传社会公益心理咨询机构。经过多年普及推动,我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的主动求助意愿从2019年的54.72%升至2022年的75.57%。为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我市除校内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外,还设立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2345心理服务热线心理服务热线、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服务热线等,鼓励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主动求助,及时获得心理支持和援助。

  一是开展全员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倡导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师的理念,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训外,学校每学年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开展不少于8课时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落实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引导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中融合心育理念,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中学每班设置1—2名心理委员,有寄宿生的学校设置寝室心理委员,学校通过对心理委员开展团体辅导和培训,引导其关心关注同伴心理变化,为学校早干预提供参考。二是强化家庭干预行动。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为家长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讲座,指导家长识别危机信号,及时介入,开展危机干预。对于家长不支持、不配合教育的情形,学校、社区、妇联、派出所等部门联合协调,开展家长教育。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导致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据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三是加强家校医社协同。我市完善了学生心理危机转介与救助机制,建立了心理服务医教协作共同体,对高危、特殊学生科学干预,形成“未病先防、小病防变、大病防危”的紧密联动型防控闭环网络。目前有湘雅附二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长沙市第九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等参与共建。对确诊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与家庭、医院信息互通,全程跟踪并记录学生就诊情况,学校规范休学复学流程,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关爱呵护这类学生,防止因心理问题遭受歧视。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对贫困、留守、流动、残疾和遭遇家暴、校园欺凌、丧亲等学生提供心理关爱和创伤干预。同时,组建了专业学者、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团队,并在突发事件后及时开展群体危机管理和个体危机干预等援助服务。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落实好教育部“六项管理”中“睡眠”和“体质健康”管理,切实解决家长中午接送难和保障孩子们吃上营养午餐,海南省将午餐午休工作作为2023年“一号民生工程”。按照“以城区学校为先、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以海口先行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分级分类、逐步辐射全省”的思路,采取分领域分阶段试点、典型示范带动等方式,在全省城区学校率先推行校内午餐午休课后服务,并取得明显成效。

  海口市、三亚市等市县将午餐午休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予以高位推进。省、市县(区)、学校三级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发改、财政、市场监管、卫健、公安等有关部门热情参加,统筹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省领导、海口市等市县领导均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调度会,指导推动工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逐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午餐午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工作指导。

  省教育厅组织并且开展了多轮次的全省需求调查,基本摸清城乡需求分布、学校现有场地资源等。在排查摸底基础上,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推进落实。海口市作为试点地区,开展了10余轮次需求摸排。为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提升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还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广大家长、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其中在“海口发布”等媒体上的信息共吸引2万余人关注,在新浪热搜上排名全市第二。在此基础上,还印发了《海口市全方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内午餐午休工作方案》。

  根据学校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做好“加空调”“加设备”“加供餐”等工作。一是有食堂及宿舍且已开展午餐午休的学校,通过加密床位、错峰就餐等方式,持续加大内部空间挖潜,提升午餐午休供给能力,满足更多学生午餐午休需求。二是配有学生食宿场所但未开展校内午餐午休的学校,立即改造完善并迅速启动校内午餐午休服务。三是经添加折叠桌椅、瑜伽垫等简易设备即可基本满足需求的学校,及时购置设备,在教室及各功能室拓展午休场地,并通过招标方式集中供餐,解决学生午餐供给问题。四是对农村学校加快布局优化调整,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食堂和校舍条件,小规模农村学校,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予以解决。

  省教育厅联合发改、财政、人社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学校开展午餐午休,可参照课后服务的模式和收费标准执行。同时,省教育厅将义务教育学生校内午餐午休服务列入教育专项督导内容,加强了过程性指导。

  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实现全过程安全管理。一是加强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强化校内外供餐单位规范监管,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海南省学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及自查工作指引》,制定风险管控清单,督促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校外供餐单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及集中配送用餐的信息公开制度,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做到全流程有效监管。二是加强校外托管机构规范监管,建立校外托管机构管理部门联席工作机制,通过准确摸排底数、联合执法检查等部门联动监管的方式,依法查处资质不全等校外托管机构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将校外托管机构“小切口”立法纳入2024年立法计划,立足精准管理,完善校外托管机构监管制度。

  引导学校和校长教师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切实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家长委员会、班级微信群和新闻媒体,以及开展“家长体验日”“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广泛宣传校内“放心午餐午休”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从2023年2月启动校内午餐午休工作以来,截至年底全省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有午餐午休需求的学校837所,已开展午餐午休服务共788所,占比94.15%(2月份为45%),海口、三亚等7个市县已实现城区学校“全覆盖”。全省已满足34.2万人午餐午休需求(2月份为20万人),占需求数的84%(2月份为49.4%)。校内午餐午休工作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极大欢迎,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校内午餐午休服务,是教育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双减”工作决策部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举措。我省计划在2024年继续当作重大民生实事予以推进,进一步提升城区学校午餐午休服务的品质,并全面拓展到有需求的农村学校,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

  近年来,秦州区坚持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推动解决师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抓手,认真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教育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以提高全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抓手,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加快基础教育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坚持将“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作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新时代志愿服务、关爱帮扶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书育人水平重要举措,研究制定《秦州区“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工作落实。各学校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实行校长负责制,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专人负责抓好此项工作。坚持系统推进、多方协同,实行校长带头、班子齐抓、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机制,确保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序推进。

  家访前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六备”,即备学生、备家长、备内容、备策略、备预期、备应急预案。家访中做到“五心”,即热心、耐心、专心、细心、精心。家访后有“四记”,教师人手一本《家访记录本》,记好家访笔记,记录家访过程信息,记清意见和建议,记载帮扶联系台账。家访后要对走访情况做归类整理,分出类型,研究制定每个类型的沟通及帮联办法,确定帮联和特殊个案跟踪对象。家访要以实地访询为主,兼顾别的形式,推行预约家访、爱心家访、赏识家访、商讨式家访,注重鼓励沟通,便于全方面了解学生情况,让学生有信心,家长有期盼。

  在家访过程中做到“三个全参与”,即区教育局机关干部职工全部参与、全区所有学校领导班子全部参与、各学校所有教师全部参与。学校家访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做到合理分组,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以班级家访为主进行组织,由学校分管领导带队,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全员参加,覆盖全部学生家庭,着重关注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局机关干部职工家访重点“面对面”访谈困难教师、特殊教师,积极深入困难、特殊教师和学生家庭实地走访,明白他们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家访,增进干部与教师、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育人意识、责任意识,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在家访走进家庭、实地入户、了解详情的基础上,干部教师对家访中发现和掌握的问题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针对困难、特殊问题学生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建立“一生一策”帮扶计划和台账,靠实帮扶责任,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了解其性格心理特征,查清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帮其制定学习计划,循序渐进矫正学习习惯,做好家庭作业“一对一”辅导,帮助其提振学习信心,慢慢地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成功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提供力所能及帮扶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联系社会成功人士献爱心等措施,帮他们完成学业。对于特殊离异家庭子女、孤儿等留守儿童,积极引导、大力倡导学校干部教职员工一起努力,给予他们一定的资助帮扶;对特别困难、极为特殊的家庭学生,积极联系村(镇)、社区(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协调处理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心事,聚各部门、各行业人士共同力量,帮他们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对走访过程中摸排的困难特殊家庭学生,建立了定期联系机制,坚持每学期至少实地走访一次,每月至少与家长利用互联网、微信、电话、信函等辅助形式联系一次,在真“帮”的基础上,及时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及时沟通调整或细化对学生的帮扶教育措施,做好家校共育,共同努力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秦州区天水中学采取“七必访”“五进”方式,扎实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七必访”即:一是贫困学生;二是学习困难学生;三是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学生;四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五是身体有残疾学生;六是家庭突发重大变故学生;七是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五进”,即“双减”政策宣传进家庭、方法指导进家庭、教师关爱进家庭、心理辅导进家庭、生命安全教育进家庭,切实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对特殊家庭、有“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各学校在充分的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室、心理放松室等师资设施,做好特殊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借力地方高校人力资源优势,聘请天水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在校在读博士、硕士及优秀本科生,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其作为本校的心理兼职教师,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和经费,协助学校做好“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教育工作。石马坪中学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健康、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按照学生居住片区,分七组开展为期一周的“千名教师访万家”助学家访活动,通过家校互访、教师上门家访等形式,对学有潜力、特长生、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学困学生、进城务工子女、有厌学情绪和心理情绪不稳定学生进行帮扶。

  建立完善督查机制,各学校通过组织定期、不定期“帮”“联”工作督查,与学生“面对面”谈话了解实情督查,与家长电话联系回访督查等形式,做到真查实看,促进“帮”“联”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区教育局结合日常督导检查,对各学校“真访”“真帮”“真联”“真聘”工作做全面详细督查,确保“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取得实效。2023年4月,区教育局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暖和湾小学单亲学生涵涵(化名)卧室墙上小便签上面写着:“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我没有爸爸?”,后了解到涵涵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由残障的舅舅抚养,涵涵和舅舅性格不合发生争执赌气离家出走,班主任王老师找到孩子后便陪孩子在办公的地方住了三天,通过帮扶和引导,孩子终于想通了。实践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基本上与家庭有关,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才能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这也印证了大走访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逐步加强了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密切联系,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子女教育,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新疆克拉玛依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始至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聚焦校园安全教育的资源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困难堵点,依托校园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建设,发挥安全教育资源库的专业优势,打破传统“讲授式”单一教育模式,采用“沉浸体验式”的云端信息化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克拉玛依市校园安全教育步入安全教育信息化建设2.0时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6年,克拉玛依市入选中国教育学会安全教育实验区,标志着全市学校安全教育进入了“互联网+安全教育”的新阶段,为全面推动学校安全教育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一是率先启动安全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从2016—2018三年期间将扩大安全教育实验区作为本年度安全教育工作要点,克拉玛依市乘势而动,以克拉玛依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成为全疆第一个加入安全教育实验区城市。依托全国安全教育平台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对全市所有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进行考核评估,全力推动并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平台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100%。二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机制建设。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搭建系统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了碎片化安全教育宣传课程,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制、量化管理与评价机制、安全教育周末和节假日提醒机制,逐渐完备安全教育体系机制建设,极大程度减轻校园安全教育课程研发创新负担。三是打造安全素养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开设“主题化”安全精品课程活动、学生安全素养水平监测,着力提高师生安全素养及能力提升,通过线上线下宣传阵地的拓展服务,电脑与手机终端移动互联方式的渗透,重点强化校园应急疏散演练能力、校园应急处突能力、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构建起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信息化的校园安全教育宣传体系,全市各学校通过“克拉玛依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实现安全课程学习全覆盖。

  平台通过自主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训练掌握安全技能、方便学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家长的监管,最终实现家校齐抓共管。一是个性化课程更加满足多种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在不增加校园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教学体系和配套资源,科学合理设置对应学时。不同年级、年龄段的授课方式、授课地点均可结合校内资源适时开展。学校教学活动均由导师(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利用班团队活动、军训、主题班会、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大课间进行学习教育。同时,充分的利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校刊、墙报、板报、参观、演练等方式,大力宣传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课程丰富的多样性,极大地调动师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掀起适龄学生向往学习参与的热潮。二是信息化教学赋能安全教育再上新台阶。通过平台文字、图片、漫画、动画、视频、课件、专题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将主题宣教的呈现方式由情景回忆模式向动态环境体验模式转变。把动画与案例相结合,将语言与情景模拟相匹配,搭配最先进互联网VR环境模拟可视技术,实现了安全教育课程沉浸式体验学习。三是实践类课程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在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西月潭校区建成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场馆累计接待各类参观体验师生255673人次,该场馆在全市校园安全教育场馆评选中被列为最受学生喜爱的宣传场馆之一,做到线上线下、互相衔接、互为支撑,共画安全教育同心圆。

  在精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市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质效进行考核评估和量化考核,推动安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双轮驱动和同频共振。一是数据比对,让安全管理评价有“据”可循。通过数据分析开展“互联网+”形势下的安全教育研究,加大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区域的安全教育状况做评估,聚焦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方案,推动安全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二是数据管理,让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灵“活”有度。通过每月数据的采集,形成管理区域数据统计,通过数据管理,反映了课程的有效参与程度,有利于建立学校安全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平台数据管理整合了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体系、测评体系和安全活动体系为一体,实现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安全工作的同步,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的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和常态化。三是数据连通,撑起校园安全的“保护伞”。通过数据连通,建立监测点,收集各地安全评价数据,定期开展评估安全风险,2023年下半年全市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教学完成情况由2022年下半年原先的76.42%上升至85.63%,提升了9.21%。

  当前,校园不再是安全教育的唯一阵地,家校联动为了校园安全教育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平台的家校提醒定时发送,建立家校安全提醒机制,提高家长的安全监管意识和能力,让家长切实承担学生脱离学校监管后的看护责任,共同构筑起安全防线,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一是依托平台,扩大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延伸安全教育阵地,拓宽安全教育的范围,将家长纳入安全教育延伸线,切实做到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了随时能够学习安全知识的渠道与平台。二是依托平台,健全完善家校联动的新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充分的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与安全教育的深层次地融合,积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对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将安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落实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职责。三是依托平台,提升家庭安全教育专业化的水平。将家长纳入学校安全教育的范畴,定期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提醒,为家庭提供适切的教育资源,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安全监管意识和能力。

  〔本报告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联合研制;研制者:李铁安,刘琴,包昊罡,李振文,孙蔷蔷,王晓燕,张宁娟,徐金海,胡备,杨泉森,汪瑞林,程路,邢星〕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

  •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